初秋的青石县总裹着一层濛濛细雨,把土路泡得黏糊糊的。林辰开着商务车往王家村赶,车轮碾过泥地,溅起的泥点把车门下半截都糊成了深褐色。副驾驶座上的苏晚晴正低头核对设备清单,指尖在“手机检测模块(优化版)”那行字上停住——这是技术部根据第20章里山村老人的反馈改的新版本,体积比之前小了三分之一,还加了备用电池,充一次电能用十五天,可她心里还是没底:“王家村的老郑是出了名的‘老派’,上次县医院推广电子血压计,他硬是把人堵在门口不让进,这次咱们带模块过去,怕是要碰壁。”
林辰点头,想起出发前李院长的叮嘱:“老郑在王家村当了三十年村医,靠摸脉和草药治好了不少人,村民都信他。你们要想让他接受设备,得让他亲眼看到模块的用处,光说没用。”
车子在王家村的老槐树下停稳时,雨丝还在飘。槐树下坐着七八个纳鞋底的老人,看到商务车,手里的针线都停了,目光齐刷刷地投过来,带着警惕。老郑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白大褂,从村卫生室的矮房里走出来,手里攥着个掉漆的黑木脉枕,脸上没什么表情:“林经理,苏总,不是我不给面子,这‘小盒子’我真用不上。”他把脉枕往卫生室的门槛上一放,声音提高了些,像是说给周围的老人听,“我摸脉摸了三十年,张大爷的高血压、李婶的低血糖,我一摸就知道,比机器快,还准。上次县医院来的血糖仪,按半天出不了结果,还得扎手指,村民都怕,这模块要是也这样,我可没法跟大家交代。”
林辰跟着老郑走进卫生室,一股霉味混着草药味扑面而来。靠墙的木柜上摆着几瓶标签模糊的感冒药,最上面那瓶的生产日期还是五年前的;桌角堆着一摞泛黄的病历本,字迹歪歪扭扭;唯一能称得上“设备”的,是一台用了十年的水银血压计,指针歪在“120”的刻度上,显然早就不准了。“老郑,我们的模块不用扎手指,贴在指尖就能测,按一个键,三秒钟出结果,还有咱青石县的方言提示,您试试就知道。”苏晚晴说着,从设备箱里拿出一个优化后的模块——白色的外壳,只有手机一半大,正面就一个绿色的“开始检测”键,格外显眼。
可老郑却往后退了一步,双手背在身后:“我不信。机器是人做的,总有出错的时候。去年王大爷感冒,县医院的机器说是肺炎,让住院,结果我给他开了两副草药就好了——这要是听机器的,王大爷不得白遭罪?”门口的老人也跟着附和,穿蓝布衫的王大娘放下手里的针线,凑过来说:“是啊林经理,我们信老郑,不信机器。老郑的脉比机器靠谱,他说没事,我们就放心。”
林辰没急着反驳,转头看向老郑:“老郑,您说张大爷有高血压,他现在在哪?我们去他家,用模块测测他的血压,要是跟您摸脉的结果不一样,我们立马把模块拉走,以后再也不来王家村推广;要是一样,您就试着用一次,行不行?”
老郑愣了一下,大概没料到林辰会来真的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脉枕的边缘,沉默了几秒才说:“张大爷在村西头的牛棚喂牛,我带你们去。”
张大爷的牛棚在一片玉米地旁,秸秆堆得比人高,里面传来“哞哞”的牛叫。看到老郑和林辰一行人,张大爷放下手里的料勺,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上的泥:“老郑,你咋来了?是不是我早上说头晕,你又来给我摸脉?”老郑刚要开口,林辰就走上前,把模块递到张大爷面前:“张大爷,我们用这个给您测测血压,跟老郑的诊断对对,要是不准,我们给您赔礼道歉。”
张大爷犹豫着伸出手,手背的皮肤皱得像老树皮。苏晚晴把模块的探头轻轻贴在他的指尖,按了下绿色的键。三秒钟后,模块里传出清晰的青石县方言:“血压156/92mmHg,轻度高血压,建议减少盐摄入,多吃芹菜。”
老郑的脸色变了变——他早上给张大爷摸脉,也判断是血压偏高,只是没料到模块能这么快出结果,还报出具体数值。张大爷也愣了,挠了挠头:“这玩意儿真准?跟老郑说的一样?”林辰笑着点头:“您要是不信,咱们再测一次。”第二次的结果还是155/91mmHg,和第一次几乎没差。
可老郑还是没松口,抱着胳膊说:“这只是一次准,不代表每次都准。万一遇到复杂的情况,比如有人又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,它能测出来吗?”这话一出,旁边的老人又开始议论,王大娘说:“是啊,要是有两种病,机器会不会糊涂?”
林辰正想解释,就听到玉米地那边传来“哎呀”一声——是王大娘的儿媳妇小李,抱着孩子慌慌张张地跑过来,声音带着哭腔:“老郑,快!孩子突然发烧,脸都红了!”
老郑脸色一变,拔腿就往小李家跑。林辰和苏晚晴也跟着跑,苏晚晴还不忘带上模块和便携体温计。小李家的土炕上,三岁的孩子烧得满脸通红,闭着眼睛哭,手脚还时不时抽搐一下。老郑摸了摸孩子的额头,又捏着孩子的手腕摸脉,眉头越皱越紧:“像是发烧,但摸不出是普通感冒还是流感,得去县医院查血常规。”
“去县医院要一个小时,孩子这样等不了!”小李急得直哭,眼泪掉在孩子的衣服上。苏晚晴突然开口:“我们的模块能测血氧和体温,还能初步判断是否有炎症,先测一下,说不定能帮上忙。”老郑犹豫了一下,没反对——他也知道,孩子的情况耽误不起。
苏晚晴把模块的体温探头贴在孩子的额头,又把血氧探头夹在孩子的小手指上。十秒钟后,模块提示:“体温39.8℃,血氧90%,炎症指标偏高,疑似流感引发的急性炎症。”林辰立刻拿出卫星电话,拨通了县医院儿科张医生的电话,把模块检测的结果报过去。张医生在电话里说:“按这个结果,先给孩子喂布洛芬退烧,再用点抗病毒的药,我让急救车往这边赶,路上就能稳定住,不用怕。”
小李连忙找药,老郑在一旁看着模块上的数值,眼神里的抵触少了些。等急救车来的时候,孩子的体温已经降到了38.5℃,不抽搐了。小李抱着孩子上救护车时,对着林辰和苏晚晴连连道谢:“谢谢你们,要是没有这个机器,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。”
老郑站在一旁,看着救护车远去,沉默了很久才开口:“林经理,这个模块……能教我怎么用吗?”
林辰心里一喜,连忙点头:“当然能!我们还准备了说明书,上面有图文步骤,还有视频教程,您要是忘了,随时给我们打电话。”苏晚晴还从设备箱里拿出一块备用电池,递给老郑:“这是备用电池,充一次能用十五天,就算村里停电,也能用上。”
接下来的两天,林辰和苏晚晴留在王家村,教老郑用模块测血压、血糖、血氧,还教他怎么用模块发起远程会诊。老郑学得很认真,把说明书上的步骤抄在笔记本上,遇到不懂的就问,连吃饭的时候都拿着模块琢磨。村民们看到老郑用模块,也渐渐放下了抵触,王大娘第一个来测血压,看到结果和老郑摸脉的一样,笑着说:“这机器还真靠谱,以后我不用等老郑有空,自己就能测了。”
到了第三天,王家村的卫生室里排起了队,老郑用模块给村民们检测,苏晚晴在一旁帮忙记录,林辰则忙着给模块充电、更换备用电池。中午的时候,李院长打来电话,说邻村的村医听说王家村的事,都想引进模块,让林辰他们有空去看看。
林辰挂了电话,跟苏晚晴对视一眼,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笑意。傍晚的时候,林辰的手机响了,是戴维打来的越洋电话,声音里满是兴奋:“林!北美乡村诊所的试点很成功,我们想邀请你下个月来美国,参加国际医疗科技论坛,跟大家分享你们在基层的经验!”
林辰握着手机,看着卫生室里忙碌的老郑和排队的村民,心里满是感慨——从最开始的抵触,到现在的信任,不过三天时间,靠的不是强硬的推广,而是实实在在的帮助。他跟戴维说:“我很乐意去,到时候我会把王家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,让更多人知道,基层医疗需要的不是复杂的设备,而是接地气的帮助。”
挂了电话,苏晚晴靠在门框上,看着远处的夕阳——夕阳把玉米地染成了金色,风一吹,秸秆沙沙响。“你看,我们又解决了一个难题,”苏晚晴轻声说,“以后不管去西部山区,还是去国外,只要我们带着真心,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。”
林辰点头,心里突然想起第20章在西部山区时,苏晚晴说的“把设备做小一点”的想法——正是那个想法,才有了现在的优化版模块,才有了王家村的信任。他知道,这只是基层医疗推广的一小步,未来还有更多的“王家村”等着他们,还有更多的信任需要建立,但只要他们坚持下去,就一定能让AI医疗的光芒,照亮每一个需要的角落。
晚上离开王家村时,老郑送他们到村口的老槐树下,手里拿着那个优化后的模块,像是捧着个宝贝:“林经理,苏总,你们放心,我会把模块用好,不让村民们失望。以后村里有啥情况,我第一时间给你们打电话。”
林辰挥了挥手,车子缓缓驶离。雨已经停了,夜空里挂着几颗星星,照亮了前方的路。苏晚晴靠在林辰的肩膀上,轻声说:“下一站,我们去邻村吧,让更多的人用上模块,让更多的人相信科技能帮到他们。”
林辰握紧方向盘,语气坚定:“好,我们一个村一个村地走,直到青石县的每个村,都有能让村民放心用的医疗设备。”他知道,这趟旅程还很长,但只要他们携手并肩,带着初心和真心,就一定能走得更远,帮到更多的人——就像第20章里突破技术难关,也像未来第22章里走向国际,每一步都离不开“接地气”和“守真心”。